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心快讯】一个周末,六场接待:中药资源中心工作剪影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1018日至19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中心迎来了一波密集的参观人流,接待任务异常紧凑。背景各异、年龄不同的访客纷至沓来,为中心带来了满满的活力与生气。在繁忙的节奏下,中心老师与讲解员们凭借专业的素养和饱满的热情,圆满完成了多场接待任务,于忙碌中生动传递着中医药文化的永恒魅力。

年轻访客:从科普启蒙到跨学科认知

周六上午,合肥市第四十五中的同学们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来到这里。当讲解员演示海金沙遇火即燃且不留灰烬的特性时,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呼。从药材的真伪鉴别到安徽省的道地药材分布,一堂生动的中医药启蒙课在互动与探索中完成。

当天下午,经管学院的同学们如约而至,开启了一场跨学科的“探秘之旅”。在中药材性状辨识馆,一枚小小的槟榔成了他们理解中医药“辨证施治”思想的生动案例;在安徽道地药材研展室,茯苓、亳菊、霍山石斛等家乡瑰宝,通过对其生长环境、采收加工与辨识技巧的讲解,让他们对脚下的土地多了一份认知与自豪。

校友归来:跨越时光的温情重逢

这个周末,更是属于“回家”的校友们。2005届中医文科班的校友们在毕业二十年后重返故地,空气中熟悉的药香瞬间将他们拉回了青葱岁月。在辨识馆,秦皮水试泛起的蓝色荧光和海金沙的火试脆响,都是他们当年实验课上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感慨于标本室的扩容与炮制技术的革新,更在交流中分享着二十年来对中医药事业的坚守与热忱。

次日,2015届医药营销专业的校友们也携家带口,赴一场十年之约。在腊叶标本室,古朴的阴阳扇引发了大家对中医平衡哲学的讨论;在调剂研展室,老药碾、炒药锅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匠心。最后,他们在背景墙前拍下全家福,将十年的成长与不变的友情定格于此。

学术交流:同行眼中的专业对话

周末的繁忙,还体现在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上。周六下午,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研究室主任张金莲教授在我校徽派炮制传承人金传山教授的陪同下莅临参观。在精心升级后的中药调剂研展室,丰富的饮片树脂标本和数字化炮制流程演示,赢得了来访专家的频频赞许,双方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共促发展。

周日上午,参加“朋汤义全国老药工揭牌仪式”的约50位嘉宾也来到中心。杨青山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从黄精生长年份的鉴别(数茎节),到真假鸡血藤(偏心环纹为真)的曲折故事,再到用龙骨与常见的龙牡壮骨颗粒建立联系,让这些临床一线的同行们对药材背后的故事与科学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尾声:忙碌是传承最美的和声

两天,六场活动,从懵懂的中学生到资深的专家,从初入校园的新生到荣归故里的校友……中药资源中心如同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吸引着不同的人群,也连接着不同的故事。

讲解员的嗓音因连续工作而沙哑,但引导的脚步却未曾停歇。每当看到参观者眼中闪烁着求知若渴的光芒、脸上流露出恍然大悟的喜悦时,所有的疲惫都是值得的。这个周末的繁忙,正是中心作为教育平台与文化窗口的生动缩影。全馆师生的辛勤忙碌,就是希望让更多人能够走近并亲近这份宝贵的中医药文化遗产。这本身,可能就是文化传承中朴实而不可或缺的一步。

(图片:第7届讲解团 撰稿:第7届讲解团、刘欣怡 审核:杨青山)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中心 版权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5004300号-1